益都街道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和城乡书房建设,提升群众幸福度和满意度,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聚焦综合文化站效能发挥、文体活动形式拓展、群众参与率提升等重点方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愉悦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为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阵地建设
益都街道重视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功能室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LED屏幕、舞台音响、健身器材等设施齐全,功能愈发完善。2023年全面启动超然书房旗城分馆。立足广大群众需求,文化站免费对外开放,提供图书借阅、文化培训、展览展示等服务。
为“圈心圈意”赋能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高标准打造“益满旗城·满意旗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向圈内群众提供种类更全、品质更高的优秀文化服务供给,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圈”内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狠抓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了以街道文化站为龙头、15分钟品质文化圈为品牌,56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文化体系。
二、壮大队伍建设,激发文化活力
综合文化站是是广大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和场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街道立足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文化站服务人员配备情况,充实文化工作力量。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一套完整、顺畅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益都街道综合文化站持续规范化、高效化运行。我站工作人员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好、业务成绩突出,站长孙丽丽2022年、2023年被潍坊市文旅局评为优秀文化站长,2023年被潍坊体育局评为优秀体育工作者,并多次在摄影大赛中获奖;2023年青州市文旅局对各镇街区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进行了业绩考核,我站孙丽丽、韩亮亮被评为优秀工作人员。
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性文化团队,村村有文体活动队伍。培育发展了青州市千年史画艺术团、青州市玉翔艺术团、青州市古州吕剧团、青州市东方花都吕剧团等专业艺术团体;夹涧、三教、马官等多个村庄拥有舞龙舞狮、马灯船灯、秧歌花篮等传统艺术队伍;锣鼓队、太极拳队、象棋队等经常开展活动,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人才团队。北城花园舞美队获评潍坊市优秀群众文体团队;千年史画泰山情韵舞蹈队连续获评青州市“3个十佳”广场舞队伍;1人获评山东省全民健身之星,1人获评潍坊市基层文化带头人,1户获评潍坊市文化模范家庭。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益都街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依托重大节日、重要节点,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认真组织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国庆等大型文艺演出200余场次,精心举办第一届益都街道春节联欢会、第二届民俗文化艺术节、“迎国庆.益起嗨”机关篮球赛等大型文娱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不断加强群众性小戏小剧演出活动的保障工作,让群众自己演、演给自己看、群众乐在其中的小戏小剧演出。不断挖掘优秀文化资源,鼓励群众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古州吕剧团原创小品《借水》在潍坊市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继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通过邀请青州市京剧团结合组织民营艺术团体巡回演出等方式深入全街道56个行政村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把戏曲“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不出村就能看到高质量的文艺表演,让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红利。
四、通过文化培训,提升文化诉求
针对群众不断提升自我、提升才艺的文化诉求,以组织开展“艺术进万家”基层艺术培训为契机,采取文化站集中培训和社区、村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文化培训,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先后重点开展了舞蹈、锣鼓、健身操等多种培训项目,街道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得到优化和提高。
五、加强文物保护,推动文化传承
高度重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履行保护职责,落实主体责任,制定文化保护计划。与文物所在村签订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打造完善青州旗城满族文化园,设立了非遗文化、满族风俗、文体活动、英烈事迹等展厅,对八角鼓、挫琴表演技艺及实物等进行展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抗击英雄事迹。
文化惠民,更要为民。下一步,益都街道将继续秉承“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初心,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群众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着力形成“有人气、受欢迎、愿参与”的群众文化新风尚,用文化的“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