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于1952年成立了文物管理站,1959年正式建立博物馆。此馆为1984年奠基而建,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万2千平方米,其整体建筑风格是颇具民族特点的古典式建筑群。
青州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全,文物之精,名列我国县市级博物馆前茅。馆藏文物或为天下仅存,或为唯一出土,或为全国之最,是研究我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风情所不可缺少的珍贵实物资料。2008年5月,青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83家一级馆中唯一的一家县级综合性地质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首先可以看到门前两侧的一对巨型狮子,它们为明朝衡王府的遗物。石狮昂首挺胸,神态威猛,虽经400余年沧桑而威仪不减。拾级而上,抬眼仰望,由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题写的“青州博物馆”牌匾,庄重地悬挂在博物馆正门的上方。
北展厅门前的一对明代铁鹤特别引人注目,高达4.2米,重约3吨。左侧铁鹤铸造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右侧铁鹤铸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明代衡王府的遗物。鹤长颈,高足,嘴微张,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龟四足着地,呈伏卧状。在龟背四周饰有八卦图案,寓意着龟鹤延年,健康、长寿。铁鹤是分范浇铸而成,鹤腿及龟为实心,鹤体为空腔,是典型的外模内范浇铸技术,使仙鹤整体看来栩栩如生,静中见动,动中有静,似引颈欲鸣,欢迎八方宾朋。
青州历史(史前——1840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记忆,那是漫长岁月与历代人文给它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精神烙印,这份记忆越醇厚,这座城市就越有味道。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甲第一名”,这个版面主要是以我们青州的特色元素——状元卷为背景,利用滚动屏展示从大禹九分天下至清代的青州疆域图。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大约是5000年前,洪水横流,江河泛滥,大禹奉命治水。洪水消退,田野重现,大禹又把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首次有了“青州”的概念。“青州”这一地名本身就是文化,它来源于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指泰山,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渤海与泰山之间的广袤区域就是青州。又因为青州位于最东方,按照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叫青州。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气清色绿,万物茂盛,生机盎然,是一年的春天,事物的发端。由此可见,在我们先人的理念中,青州是一个包含无限发展生机和希望的美好家园。青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为历代名城重镇、商贸中心、四方通衢,留下了瑰丽的文化遗存。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索青州凝重辉煌的历史。
青州在远古时期为东夷之地,根据青州境内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青州就有原始人类在这里居住、生活;新石器时代,这里形成发达的东夷文化,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序列明晰,一脉相承。
刮削器,一般是用来剥兽皮、刮兽肉和加工皮革的工具。我们展出的这件刮削器,个头较小,仅有4厘米,是用来剔除兽骨上的细小兽肉的工具。这件刮削器是距今10000年左右细石器时代的标准器,它的出现说明一万年以前,青州这个地方就有原始人类在这繁衍生息,并且开始从事渔猎活动,同时揭开了青州地区文明源头的面纱,是青州地区文明的曙光。
这件桂叶形石铲是距今7300——6100年左右北辛文化时期的遗物,是用来翻土播种的农耕工具,两面有磨制的痕迹,说明7000年之前青州地区的原始先民已经使用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北辛文化时期青州先民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骨、角、牙、蚌器十分丰富。在青州东夏桃园遗址还出土了北辛文化时期的石磨棒,这是一种将谷物脱壳用的工具,应与石磨盘配合使用。石磨棒的出现说明北辛文化时期青州地区的原始农业初具规模。
陶器制作是东夷文化的一个亮点。这件陶鼎是在东夏镇桃园遗址出土的,陶鼎在古代可以作为烹煮用的器物,从夏商周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先民的生产工具依然以石器为主,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这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壶,系手工制坯,经慢轮修整,并在红色陶衣上用黑色局部施彩。这件彩陶壶的出现代表着当时的陶器制作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注重实用,在此基础上再讲求美观的思想。
这件倒锥形的陶器很珍贵,它叫陶拍,主要是用来拍打器物表面,使器物既美观又坚固。这件陶拍的正面还有一幅阴线刻画的图案,专家认为左边是一位母亲,右边是一个襁褓中的小婴孩,是一幅母亲正在给宝宝哺乳的哺乳图。龙山文化在陶器上刻画类似图案的现象较少见,这件刻纹陶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史前时代的线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龙山文化距今4600—3900年左右,生活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出现了精美的黑陶,所以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以“黑如漆、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黑陶最具特色,青州地区以素面的磨光黑陶为主,这些主要是黑陶的生活用品,如水杯、酒器。我们青州地区的先民是以凤鸟为图腾的,龙山文化时期青州地区的鸟图腾崇拜体现在方方面面,这件陶鬶就是很好的例证。流的部分像鸟嘴,颈两侧各有一圆形镂空,像鸟的眼睛,三锥形足。整个器物造型似一只昂首挺胸的鸟的造型。鬶是古代陶制炊器,始见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是一种三足具有稳定性的陶质容器,被古代先民用来盛水或煮饭。
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打渔、蓄养牲畜。东夷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1984年凤凰台遗址出土的卜骨,说明东夷人已经开始举行占卜活动。
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于1962年在平度的东岳石村首先发现而得名。陶器依然是先民们主要的生活用具,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陶器看起来具有古朴的特性。岳石文化有六大类型,以青州郝家庄遗址最为典型,郝家庄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子母口、凸棱为主要特点,这是其他文化陶器所不具备的特征。在郝家庄遗址还出土过大量的骨器,包括骨针、骨匕和骨簪。骨针是用来缝制兽皮的工具,是用兽骨或鸟的翅膀骨、腿骨磨制而成。骨针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知道用兽皮缝制衣服御寒,从而扩大了生活的领域和活动范围,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青州郝家庄遗址还出土过一些青铜小件,岳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夏王朝时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商时期,古青州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居住,存在着众多的方国,见载于文献典籍的有季崱氏、逄伯陵氏、薄姑氏、斟灌、斟鄩等等,还有史书无载的亚醜族,青州市东夏镇苏埠屯墓葬群,即是亚醜族的墓地。苏埠屯商墓群位于青州城东北的苏埠屯村,在1931时苏埠屯的村民挖出了商代晚期带有亚丑铭文的青铜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苏埠屯经过两次科学系统的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资料。1965年的发掘共清理4座墓葬和1处车马坑。其中最重要的是1号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苏埠屯商墓群一号墓的模型。一号墓长15米、宽10.7米、深8.25米,有四条墓道和亚字形木椁室墓室,附近有三个殉葬坑,共有48个殉葬奴隶、六只小狗和一只不知名的小兽。殉葬奴隶大多数是儿童。殉葬奴隶的体态多种多样,在棺材头部下面有一个跪姿奴隶,这就是奴隶社会残酷的“顶棺葬”。1号墓出土两件铜钺最引人注目。铜钺的用途很广泛,既可以作为武器,像刀斧盾牌等十八般兵器,也可以作为刑具,如同铡刀,还可以是主人身份的证明,权利的象征。这方铜钺很独特,呈亚洲的“亚”的形状,牙两边各有一个铭文“醜”字,亚醜二字是在1931年的时候郭沫落先生首次考证的。“亚醜”铭青铜器的出现说明殷商时期青州一带是亚醜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这座商墓中还出土过纹饰精美的车马饰件,花纹精致,品种齐全,时代较早,为古代车马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车马饰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车马上的配件,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车马遗迹是河南安阳殷墟车马坑出土的商代晚期马车。苏埠屯墓葬出土的车马饰件与殷墟车马坑大致处于同一时期。这边是墓葬中出土的一组马头饰件。马作为马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动力源,对它的保护非常重要,因此马身上的饰件不仅要求美观,更注重实用。马饰件包括当卢、节约、泡、衔、镳。这一组马头饰件中缺少一个节约,中间这个倒三角形的是当卢,是马额部下缘至鼻部的装饰件,主要保护马匹的面部;小圆泡是铜泡,与旁边的节约配合使用,起到连接和装饰的作用;下面的是镳和衔,马衔主要是放在马的嘴巴里,又叫马嚼子,衔和镳控制马匹行进方向(主要由牵缰人控制);最下面的是铜铃,系于马脖上,既可以起到美观的作用,同时在马行进时可以发出清脆的响声。这边是一组车饰件。马车通过衡、辕、轭等构件与马匹联系在一起,形成车与马之间的稳定结构,方便驾驭。衡,横在马背上,起连接作用,辕与衡呈交叉关系,通过皮革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连接马与车,是车马饰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轭起的也是固定作用,是为了防止马匹移动,与衡、辕脱落。上面这两张照片是根据出土的车马饰件还原的场景图。从随葬品和墓葬的形制可以看出,苏埠屯一号墓是迄今为止安阳殷墟以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殉葬人数最多的商代墓,说明墓主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人物。
中间展柜里展出的是一件青铜爵。爵,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馆藏的这件青铜爵呈圆腹三足,尖的一侧为倒酒的流槽,与流相对的这段为尾端,主要是供人饮酒时的入口,流与尾之间有蘑菇状的小柱,这两个小柱子据推测有多种用途:爵柱最初为铸造的缺陷。青铜爵是由陶爵演变而来的,因此在其最初被铸造成型时,由于流伸出的长度较大,使得此转折处用铜料较多或是初期时铸造工艺并不成熟等原因而留下过量的铜成为瑕疵;在温酒时方便提取;用于控制饮酒节奏或是作为酒是否喝完的标准,就是我们说的一饮而尽;古人一般是喝米酒,米酒中有酒糟会影响酒的口感,可作为固定过滤袋使用;古人饮酒时喜欢在酒杯上拴系香囊,可用来固定香囊;可以防止长胡须或是宽衣袖浸到酒杯中。腹部有一鋬,鋬内有铭文“父己”。在甲骨文中有“兄己”“父己”之名,根据研究,是指孝己——商王武定的一个儿子.有“父己”“兄己”等铭文的商代铜器中,酒器颇多。这是因为那时尚饮酒,贵族阶层整天“沉酗于酒(《尚书·微子》)。根据此爵的形制,可以判断其年代为商代后期。
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武王姬发起兵灭商,东方商的同姓国起兵反周,周公东征,平定了这些方国的叛乱。为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封姜太公为齐侯,治营丘。山东大地素来有齐鲁之邦的美誉,以齐长城、泰山为界,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当时的齐国包括今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等地。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位于临淄齐王故城南的齐陵镇和青州东高镇、邵庄镇的毗邻地区,分布多座齐国墓葬,被称为田齐王陵,是战国时期田齐国君的陵墓,在青州境内有“四王冢”、“二王冢”等,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史料发现,“四王冢”为田齐的威、宣、湣、襄四王。二王冢指田剡、田午的陵墓。
齐国濒临大海,有渔盐之礼,姜太公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桑蚕丝麻,发展渔盐业。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件为盔形器,器物造形特殊,主要发现于山东沿海地区,经专家考证,为古代人们煮盐用的器皿。盔形器的出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青州制盐业比较发达。
齐国经济发达,逐步成为“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记》版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荀子·王霸》)”和“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的佼佼者。战争比较频繁,兵器广泛产生。我们看到的这三件是青铜戈的戈头。戈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兵器之一。这种长兵器既适合战车,也适用于步兵作战。戈可用于啄击,但主要用于勾杀,所以古代称之为勾兵。一般有戈头、柲、柲冒和鐏构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标号5号为陈胎之右户戈,保存完好,从文字看应是陈胎这辆战车上右侧的战士姓户的人所配备的铜戈。青州市博物馆藏的这三件青铜戈,均为某某人所用,且有的人为“车左”或是“车右”,对研究古代战争中人员分布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齐国的金属铸造业 也十分精湛。1976年出土于东夏拾甲村一座战国墓中,同墓中出土的还有铜鼎、铜豆、铜舟等,唯提梁壶保存较好。壶由壶身、壶盖和提梁组成,尤其是提梁部分制作精妙,采用套模技术进行铸造,反复套模多次而成。如此高超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齐国工匠的聪明和智慧。这种反复多次套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
玉在古代既可作为实用器,也可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还可以作为葬玉和礼仪玉。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主要有玉覆面、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玉覆面是玉质丧葬面具,有缀玉面罩和整玉面具两种,流行于中国西周至汉代和古代玛雅。它用各种玉料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饰片,缀饰于纺织品上,用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当然,这种奢华的丧葬品仅出现于贵族墓葬中。玉覆面玉件的配置格式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墓主身份地位或家境情况的不同而有繁有简。由于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最为重要,所以不论怎么简化,眼玉是不能去掉的,玉覆面的正名称“瞑目”。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敛葬,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古人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齐地民风淳朴,人们继承了东夷人的传统。东夷人风俗中女子地位较高,祭祀多由妇女主持。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齐地还有“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的习俗。青州高柳镇东水渠村民在挖蔬菜大棚的时候发现的八个裸体玉人,应该就是灵物的一种。这八个小玉人通体晶莹细腻,分四男四女,其中带冠(帽子)的为男孩,散发的为女孩,从实物看,这八个小玉人均为儿童形象,可能是求子用的,祈求子孙繁昌,人丁兴旺。
齐国存世800年间,今青州地区始终是齐国的中心,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是达官贵族频繁活动的地方,至今留有许多遗存。2011年英科医疗器械公司在厂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组战国古墓,共清理出三座墓葬,其中主墓一座,出土石、铜、丝织品等随葬品3000余件,蜻蜓眼、铜蚂蚱最具代表性。从随葬品可知英科工地为田齐贵族的陵墓。我们看一下这件蜻蜓眼。蜻蜓眼为饰物的一种俗称,一般是玻璃制成。“眼睛”文化据说源于西亚或印度,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的这种信仰多盛行于从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辟邪,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于交换所需物品。
齐国利用自然资源种桑养蚕发展丝织业,齐国生产的绫罗绸缎远销域外,而域外的金银器也传入齐地。2004年,在青州东高镇的西辛村修公路时发现一座中字型的战国古墓,墓葬由墓道、墓室、陪葬坑组成,出土文物种类齐全,有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骨器、漆器及丝竹编织物等。该墓规模巨大,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被评为200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墓主身份可能是齐国的贵族甚至是王室成员。
中间展柜里的是一件金环首。这件金环首出土于西辛战国古墓。金环首为刀剑的环首部位,纯金铸造,为圆形,装饰有一只奇特的怪兽。怪兽造型是一种长着鹰嘴、犄角,身上长毛、腿部有蹄的神兽,这是鹰鹿复合体的造型。这种造型的东西在东亚、西亚发现过,属于斯基泰文化。斯基泰文化是一种游牧民族的艺术,它以精美的手工制品为代表,注重写实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经常使用兽禽搏斗或怪兽交缠在一起的图案,这些图案被称为斯基泰野兽纹。这件战国纯金环首的装饰风格与斯基泰文化如出一辙,用金环首装饰的铁剑是在西方打造的。战国时期,齐国与西域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当时斯基泰人主要以物易物的方式购买中国的丝绸。斯基泰人不从事农耕,所以丝绸对他们来说十分珍贵。古青州生产的丝绸通过陆路销往斯基泰人生活的地区。有专家认为,这件战国纯金环首带有浓郁的斯基泰艺术风格,用它装饰的铁剑很可能是用丝绸交换到齐国的。金环首的出现说明早在战国时期青州就与域外有贸易往来,是文化的交流。这边展柜里的玉剑摽、玉剑璏和金环首是同属于一把铁剑的三个部位。玉剑摽是装饰在剑鞘顶端。玉剑璏又称剑鼻,一段镶嵌在剑鞘上,另一端用来系在腰带上。这把装饰着金环首、玉剑摽和玉剑璏的铁剑不是作战的武器,而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齐国是富庶之地,在经济殷实的背景下,形成了“好末技”的习俗。展板上的这件象牙茕就是很好的见证。西辛古墓中出土的这件茕是一件赌具,象牙质地,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色子。今天我们的色子是六个面,而这件茕是十四面体,今天的色子的数字是一至六单个出现,而茕上的数字是一至六成对出现。
建筑,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物质文化,是人类走出山洞到平原生活所必需的特有物件。在何官镇臧台遗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建筑构件,如展柜里的瓦当、嵌贝砖、铺地砖和壁砖。瓦当俗称瓦头,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这件瓦当上以“天齐”二字作为主体图案,说明当时齐国的发展。
这件嵌贝砖极其精美,用模具制成。云纹部分是用精心磨制的贝壳粘贴在凹槽内,黏合贝壳用的材料呈黑色颗粒状,应是黍子。这件嵌贝砖应为春秋战国或是更早的一个房屋屋脊两侧伸出的鸱吻。
这些建筑构件的出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特别是青州的建筑业是很发达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州是齐国的中心地带,经济发达。经济的繁荣导致了货币的产生,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组就是齐国使用的货币——刀币,它是由实用刀演变而来,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整个刀币的长度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形,目前所见的齐刀币按照铭文区分共有六种,即: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谭邦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建邦张法化。一般来说,在这六种刀币中,齐法化、齐建邦张法化为战国时期田齐的铸币。有了货币必然有制作货币的模具,这一组是刀币范,相当于制钱的模子。那古人是如何造钱的呢?首先将铜冶化成铜液,将模具的上下两盒和在一起,将铜液从下面的总口灌入,铜液均匀地分流到各个槽中,冷却之后形成钱币。这组刀币范是 夹砂陶的,出土于青州市王母宫乡前范王村。从出土物看,现在的前范王村应为齐国一处铸造钱范的作坊,故有“范王”之称。这一组是賹化钱,是齐刀币外较流行的另一种齐国货币,它是战国末期齐襄王复国之后铸造的一种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有郭圆形方孔钱,分賹化钱、賹四化、賹六化三种。一賹化圜钱与一枚刀币的价值相等,而重量只有齐刀币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从而使重量减轻,币值增大,便于携带和计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统一全国,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原齐国故地划分为临淄等5个郡,今青州市境内大部属临淄郡管辖。秦末楚汉战争,韩信平定三齐(泛指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 古青州地区入汉。西汉初年在现青州瀑水涧附近设广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把全国划分了13个监察区,称为刺史部,青州就是其中之一。青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东莱、北海、临淄、千乘、济南、平原七个郡和菑川、高密、胶东三个诸侯国,辖93个县,区域相当于今山东省的鲁北和胶东地区,刺史驻所曾设在广县城,广县城是青州历史上的第一座行政规划城池。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两汉之际青州地区存在着许多王国和侯国,包括西汉时的广国、齐国、菑川国和东汉时的北海国。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功臣召欧为广严侯,封地为齐郡广县,广县改为广国,广国共传了召欧、召胜、召嘉三世,至召嘉过世,因召嘉无子嗣,国除,广县地入齐郡,又恢复广县之名。
铺首衔环、印章出土于瀑水涧一带。2007年在瀑水涧广县城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座一棺二椁式结构的汉代墓葬,在棺与椁之间发现了这一方形的印章,印章上阳文篆刻“召嘉”二字,从出土的印章可以推测瀑水涧一带为最后一带广侯召嘉的墓地。展板上的这件汉跽坐胡俑,也是在广县城遗址瀑水涧一带发现的,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据记载,两汉之际,在广县城被封为侯爵的只有第一代广侯召欧跟随刘邦南征北战,而胡俑的发现地与召嘉墓相距不过数百米,胡俑的墓主人应为召欧。
刘邦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不仅分封功臣为王侯,也封他的同姓子孙为各方侯王。在召欧被封为广严侯的同时封了他的长子刘肥为齐侯,封地在临淄。今青州境内的稷山就是淄博与青州的界山,山阴为临淄,山阳为青州。刘肥的齐国共传世三代,到刘则过世时刘则因无子嗣,国除,公元前164年,分齐郡以西置齐国,刘将闾为齐王,将闾齐国共传三世。
1985年群众在稷山(青州与淄博的界山)采石爆破时,发现一竖井石室墓一座,出土包括鎏金铜器、鎏金编钟、石罄、海卵石及器物饰件等很多文物,其中尤以鎏金青铜器物最引人注目。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组鎏金青铜镇。这组铜镇共四个,呈俯卧状的小兽。铜镇也叫席镇,是用来压席子用的,以前的时候没有板凳,人们要席地而坐,当起立或坐下时席子容易折叠,压住席子四角防止席子折叠。这四个铜镇,表面是铜鎏金,中空部分灌注铅,铅的比重比较大可以承重。
鎏金铜凤鸟和鎏金龙凤壁为编钟架上部的装饰品。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
这件陶质彩绘骑马俑和这两批彩绘陶马都是在香山汉墓出土的。2006年,青州市博物馆对位于谭坊镇大赵村香山汉墓的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经过考古钻探,该墓葬为“家”字形大型土坑竖穴墓,共清理出陶器2000多件,青铜、铁器2000多件,因陶器彩绘保存完好,数量大,资料价值高,被评为“2006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出土文物包括人物俑、家禽家畜、劳作出行工具和祭祀的礼器,从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测,香山汉墓的墓主人至少是菑川国的贵族。西汉时候青州的东部属于菑川国的管辖,都城在剧县(今昌乐西北地区),公元前164年,刘邦封他的孙子刘贤为淄川王。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藩策”,施行“推恩令”,刘贤参与七王之乱,兵败被诛,封刘志为淄川王,共传8世。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王莽篡国,建立“新”王朝。王莽新朝政治经济混乱,引发农民起义,汉宗室刘秀趁农民起义之际起兵光复汉室,于公元25年建东汉。东汉时期,青州的东部、北部属于北海国的管辖,国都在剧县,刘兴封为北海王,共传7世。今天青州谭坊镇的马家冢子村属于北海国的管辖。1982年在马家冢子村发现一座甲字形的大型墓葬,出土大量丰富的陪葬品,质地包括金、铜、铁、陶、玉、石、水晶等。陶器以泥质和铅釉陶为主。以“宜子孙”玉璧最引人注目。宜子孙玉璧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的典型的出廓璧,下为圆形,内区饰蒲纹及158个乳丁,外区饰螭虎纹,廓的部分是两条透雕的盘龙出没于祥云之中,二龙之间是篆书刻的“宜子孙”三个字,宜子孙是长宜子孙的简称,是子子孙孙,宜室宜家的吉祥语,希望子子孙孙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长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该玉壁保持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充满着动态和灵气,是汉代玉器的上乘佳作。这块宜子孙玉璧以体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称,是目前我国国内罕见的一件刻有汉字的汉代大型馆藏玉璧。
马家冢子墓出土的玉器,不论在质地,还是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显示了墓主人生前高贵的身份和奢华的生活。
这块体形较小有缺口的玉璧是和“宜子孙”玉璧一起出土的为福玉璧,在璧下部的外缘有四个小孔,推测应为悬挂之用。这种玉器形体较小,主要用来悬挂在腰间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作为装饰物。
玉在古代还可作为葬玉,我们前面讲过丧葬用具——玉覆面。展柜里中间这一部分是马家冢子墓中出土的铜缕玉衣的玉衣片。玉衣是供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葬服,又称 玉柙 或 玉匣 ,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并以金丝、银丝或铜丝相连而制成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由此判断马家冢子墓应是东汉中晚期某位北海国王室成员之墓。
与玉衣片一块出土的还有这两枚玉握,玉握一般是放于死者手部的,做成猪的形状,又叫玉猪,猪的头部为典型的汉八刀,猪在古代是财富的象征。玉衣片、玉握的出现证明葬玉有保存尸体的作用。古人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这边还是马家冢子汉墓中出土的一组陪葬的低温绿釉陶器,包括釉陶灶、有陶壶、釉陶鸡等。釉陶器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故又称北方陶釉。其所用釉药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铅,烧制温度不高,约在700—800度左右,胎釉一次烧成。釉陶能在低温中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铅,所以亦称铅釉或软釉。釉陶的出现是汉代制陶业的一大进步,为后来各色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先后归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等少数民族政权管辖。虽然政权更迭频繁,却是青州成为整个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巩固时期。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大将曹嶷占据青州,夷广县,在青州西部尧王山南筑广固城,并将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迁入广固城,青州取代临淄,成为山东三齐大地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齐文化便演衍为青州文化。广固城为第二座青州城。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鲜卑人慕容德建立南燕国,定都广固城,这让青州成为山东历史上唯一一个作为国都的城市长达12年。当时的南燕国占有今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慕容德是《天龙八部》里边慕容复的原型。南燕国是一个以鲜卑慕容部军事贵族为主体,汉胡结合的联合政权,它的建立,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
东晋义熙六年(410),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在今青州北关一带筑东阳城,东阳城为青州历史上的第三座青州城。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史称南朝刘宋。青州归属南朝刘宋,羊穆之为青州刺史。北齐天保七年(556)冬十一月,移益都县治到东阳城。从此,益都县治青州城,直到1986年撤县建市,历时1430年。
这一对是东晋时期的鎏金铜马镫。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马镫大多使用铁制成,为的是使马镫更牢固,不被脱落。西晋时有单蹬,东晋十六国时有双镫。马镫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
十六国时期,由于长年战乱,富庶的齐地变得民不聊生。北魏孝文帝改革,青州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中国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是北魏时候的青州益都人,曾任过青州高阳郡的太守。《齐民要术》是一部中国古代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是对青州地区长期以来农牧业生产经验的总结,真实反映了这一地区北魏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一件东晋黑釉盘口鸡首壶。鸡首壶,又叫天鸡壶或鸡头壶,是指雕塑鸡头为装饰或壶嘴的瓷壶,创制于三国时期,盛行于西晋,其前身是盘口双系壶。初创时期的鸡首壶短小无颈,在小盘口壶肩部一面贴鸡头,相对的部位作一微凸的鸡尾,首尾呼应。起初,鸡首壶的鸡头流纯粹是做装饰用,不通壶腹,不能倾注。两晋时期,壶体逐步变大,鸡头加高,有装饰性演变为实用性长颈鸡首流,可以出水,鸡尾变成圆形把手和龙首柄,上端接口沿,下端连于器肩便于握持和倾倒,融器物的观赏和实用于一身。这件黑釉盘口鸡首壶釉质黑亮,据考证应属东晋之物。黑釉瓷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生产中的新品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是在青瓷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颜色釉瓷,它的烧制成功,打破了单一的青釉传统,丰富了釉装饰的内容。这件鸡首壶通体洋溢着浑厚质朴、秀丽清新的魏晋风范,是东晋德清窑鸡首壶中的一件珍品。
这边这件是南北朝青釉鸡首盘口壶。盘口,细颈,肩部一侧有一对并列的鸡头作流,鸡头的刻画惟妙惟肖,有冠有眼,颈细长,作昂首长鸣。另一侧用双股泥条塑龙头把手,龙头仅具有轮廓,龙口衔盘,流与把之间的肩部,装饰对称的桥形方系。据专家研究,鸡首壶是南方越窑首先烧造的。鸡首壶在南北朝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入唐以后,鸡首壶便被酒注子(执壶)所取代。这件鸡首壶虽鸡头神情毕肖,但鸡首纯作装饰,不通壶腹,不能倾注,没有实用价值,此壶是用于陪葬的冥器。从这件壶的造型、釉色来看,应属南方越窑的产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人口迁徙,促使民族间文化碰撞融合,促进了文化方面的改变,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古青州地区的佛教艺术便在这一环境中诞生、成长,形成了特有的青州风格的佛教艺术。青州青州是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现青州境内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寺院是宁福寺,自北魏以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得到了长足发展,佛教寺院迅猛增长。有据可考者已有广固南寺、胜福寺(亦称广福寺)、七级寺、白苟寺、张河间寺、南阳寺(后改称龙兴寺)、孙泰寺、大业寺、弥陀寺、吉祥寺、重兴寺、候恺寺、延祥寺、弥勒寺、石佛寺、兴国寺等。
这边只要展出的是古青州地区各个寺院保存下来的佛教造像,其中以北魏永安二年的韩小华造像最为经典。
北魏永安二年韩小华造像。这铺造像是十分典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以后的风格,表现出了鲜明的汉族士大夫所欣赏的精神风貌。佛和菩萨的面相比较清秀,但从衣着来看,还保留着北魏晚期宽衣大袖、衣褶厚重的服饰特点,体形趋向丰满,在背屏上佛菩萨身光的后部两侧,分别刻画出面带微笑的半身日神和月神像。这尊佛像的珍贵之处在于基座上左右刻“乐丑儿供养”“韩小花华”,佛像左侧有题记四行:“永安二年(529年)二月四日清信女韩小华/敬造弥勒像一躯为亡夫乐丑儿与/亡息祐兴回奴等后已身并息阿虎愿/使过度恶世后生生尊贵世世侍佛。”从题记可知,这铺造像中的主尊是弥勒佛,当在未来世界下生人间成佛,其思想来源于鸠摩罗什译的《弥勒下生经》。
我们对西游记中去西天求取真经的唐僧都不陌生,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法显比唐僧取经还要早228年,法显是山西襄垣人,三岁出家,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到达印度取经,取海路单身回国,回国后,从青州长广郡劳山(今崂山)登陆,受青州刺史刘兖的邀请,居住青州传法一冬一夏之久,写下了著名的《佛国记》。《佛国记》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颗巨星。
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隋唐时期青州既是国家一级政区,也是国家一级军区,青州总管府、青州、北海郡的治所均在东阳城。
这件朱神达墓志,制顶为尖的,我们称它为圭首形,是汉朝石碑的特有造型。到随朝时还有这种形势,却已少见。这件墓志高115厘米,宽55厘米,顶部用篆书刻出“故朱府君墓志铭”七个大字,志文为20行,共计640字。志文中主要文字为朱神达歌功颂德之语,均为古人书写碑文之格式。朱神达墓志最为珍贵的是其字体结构,既不是隶书,也不是楷书,是有隶向楷演变得十分标准的八分体。这些字的结构为楷,而其中用笔有许多隶字惯用的笔划。这种演变过渡体,以前也曾出现过,但都不如此件朱神达墓志这么标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百花齐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贸易、丝绸之路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造成铜供求不足,政府明令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具。这一政策促使了陶瓷工艺日趋成熟,唐三彩应运而生。
这两件是青州博物馆馆藏的唐三彩。唐三彩是制陶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以白色粘土作胎,采用两次烧成工艺,先在11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胚,然后在已烧素胚上施釉,再经过800度低温烧制而成。唐三彩的釉色是铅釉,是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的一种透明釉。这种釉料,掺进适量的氧化铜就能烧成绿色;掺进氧化铁,就能烧成黄褐色。如果掺进氧化钴,就能呈现蓝色。所谓三彩,不是指有三种颜色黄绿白为最主要的施用颜色。带有两种以上颜色的则称为三彩。这件唐三彩炉上流淌着具有清新气息的蓝色,蓝色是唐三彩和辽三彩的区别,在唐三彩中有蓝色。
这件是唐绿釉双鱼壶。双鱼壶的造型为两条向上跃起的鲤鱼,相拥构成壶体,是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物,制瓷工匠抓住了双鱼跃起争食一瞬间的动作,将其塑造出来,代表着连年有余、富富有余。
这两件铜镜也非常精美。铜镜是古人用来梳洗打扮用的照容工具,唐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铜镜的背面,铜镜的表面已经被氧化。铜镜之所以可以照人,就是铜镜的表面涂了一层反光剂—玄锡,是水银和锡粉的合剂,然后用细毛呢打磨之后才可以光彩照人。
李正己,本名怀玉,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高丽人,唐宝应元年为平卢淄青兵马使,治东阳城,永庆元年。李正己据青称藩,“拥兵10万。雄踞东方。”其子李纳,孙李师先后继任。李氏父子以青州为中心,统治山东大部54年。史称李氏父子统治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青州经济稳步发展。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青州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盛唐时,青州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经济中心,富庶甲于天下。青州丝织业发达,仙纹绫是专供皇室的御用品。从这张地图上看出,红点部位为青州,丝绸通过青州运往长安,再从长安运往西域各国,青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又是通往日本、朝鲜的必经之路,遣隋使、遣唐使、佛教东传都经由此。陶马、陶骆驼就是丝绸之路很好的见证。
唐海兽葡萄镜,主题纹饰是葡萄纹,葡萄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国的一种果品,东汉开始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唐代时,西域的于阗国每年都向唐王朝进贡最好的葡萄。这种清香甘甜的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葡萄纹又相继饰在织锦、瓷器、铜器和金银器等器物上,而以铜镜上装饰葡萄纹最为突出。在唐代,海兽葡萄镜经常被当成礼品由皇帝赏赐给朝臣或外夷官员。
北宋建立后,在全国实行路、州、府、县四级管理制。太宗至道三年(997)首次把辖境分为15路,京师汴梁以东设京东路,治青州,下辖1府、15州,共81个县,范围包括今山东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神宗七年(1074),进一步划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东路统领8州1军,共38个县,治青州。这是青州版图最大的时候是国家一级政区。
宋代的青州,经济繁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货币经济发达。这是一组宋代流通的货币,为圆形方孔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州地区当时繁华的社会经济状况。
这边是铜锭和银铤。铜锭和银铤也是钱,但这样的钱是不能流通的,是用来作为收缴税银,进奉银,或作为银库的压库货币。
由于青州经济发达,又地处交通要冲,各大名窑的瓷器汇聚青州。青州博物馆收藏的名窑瓷器令人叹为观止。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是连接河湖两岸的重要交通要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一座虹桥,它的原型就是我们青州万年桥的前身。
宋代,文人治青州,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都任过京东路按察使,为政期间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被称为青州三贤,在范公亭公园里人工湖南边建有三贤祠。
燕肃,北宋科学家,青州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人称“燕龙图”。 燕肃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复原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著有《海潮论》,绘制《海潮图》以说明潮汐原理。著名科学技术史家、英国诗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
状元,古代士子极为仰慕的头衔,是才华横溢与勤学博览的象征,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自隋大业元年(605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绵延1300年,中国历史上先后产生有名可查的文状元600名,其中连中三元者寥如星辰,北宋青州人王曾即名列其中。王曾是京剧《秦香莲》里王彦龄王老丞相的原型。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官至宰相,被称为是三元宰相。公元1038年,王曾过世,谥文正,宋仁宗亲自为其撰写“旌贤牌”的碑额,皇帝亲撰碑额自王曾开始,后又把其家乡改名为“旌贤乡”。
李清照,北宋的婉约派词人,济南章丘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在青州共同生活了14年,后来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州,李清照两地奔波又是7年,总共在青州居住21年。李清照的许多优美的词句就是在青州写成的,如《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等。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青州后,撤青州府,设益都府,并将北宋的京东东路,改为山东东路。“山东”一词,最早是个地理概念,泛指整个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从金代开始,“山东”成为区划名称。山东东路的治所在青州,辖区相当于今天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苏省苏北部分地区。元代设益都路总管府,后来,又设立山东东西道宣慰司,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治所在益都,管辖范围为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自唐代始许多波斯、阿拉伯、大食、西域人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到青州,开展贸易活动。他们成为后来青州回族的一部分。元统一全国后,回族逐步形成。他们因居官、经商等多种原因驻留青州,他们围绕清真寺居住,在青州渐渐形成了几个回族聚居区。青州东关真教寺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为丞相伯颜后裔创立。当时青州真教寺与杭州真教寺、定州真教寺并成为全国三大真教寺。它融汇了中外建筑之精华,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色,又带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
青州市博物馆藏有三件珍贵的元青花,玉壶春瓶、鹿纹盘和压手杯。这三件元青花是在195年在青州粮库的元墓中出土的。元青花玉壶春瓶,喇叭口,细颈,腹部主题纹饰为云龙纹,龙的造型颇具动感。此器胎质薄,纯净,胎体坚致细密,釉质细腻莹润,白中泛蓝,造型美观。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菊花纹压手杯,敞口,葵口型,胎体厚重,器形小巧,将杯体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故有“压手杯”之称。
元益都路府学铜铎。铎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有舌,是大铃的一种,盛行于春秋至汉代。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有战事时用之。铎因其舌质地的不同,又有木、金之分。青铜铎,即所谓的金铎,是在军阵中用以起众的军用乐器。然而馆藏的这件铎为元代益都路府学所用,它的作用相当于今天学校里的电铃。
明中期至清前期,青州科举鼎盛,名卿巨公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代一朝益都县共有进士68人,清代益都县进士25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的殿试试卷,就是我们俗称的状元卷。赵秉忠状元卷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它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成为海内外孤本。
这份试卷总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历部分,包括考生姓名、年龄、籍贯、读过哪些书、参加过哪些考试,他的曾祖父亲、祖父亲、父亲是否做过官都要一一列举,简历部分是用毛笔书写的仿宋体,这一部分是要密封的,简历左下角的“弥封关防”的水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密封线。从“第一甲第一名”至阅卷管署名之前的这一部分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总共是2460个,均为馆阁体小楷。古代考生在皇帝面前答卷,称为殿试或是策对,这是一份治国之道。当时,万历一朝朝政混乱,宦官当权,考生主张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勤政爱民,提出了“实政”和“实心”的论点,也就是以法规治理国家并且加强道德教育,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还有一个最为精华的天民说,一般称呼百姓为草民、贱民、子民,我们都是皇上你所治之民,名曰“天民”,皇上你所司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