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市属开发区、发展区,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青州市人武部,市属各国有企业,上属驻青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我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特制定本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30日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25年)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蔬菜种植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
(一)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适宜。青州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结合部,属北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5°C,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在25°C以上,大于等于10°C的积温平均为4548.6°C,积温有效性高,无霜期平均205天,年日照时数达2458.1小时,光能资源丰富,日照长。温度和日照条件可满足多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温差大,气候年较差平均为28.6°C,日较差平均10.3℃。是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资源无污染,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市场需求空间较大。我市蔬菜种类多,种植面积大,多为设施种植,可以实现与南方蔬菜错峰上市。随着国内蔬菜消费的持续升级,优质蔬菜刚性需求快速增长,为我市特色瓜菜生产带来较大市场空间。随着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青州地域特色的蔬菜产品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市场价格稳步攀升,蔬菜产业效益持续提升。
3.技术支撑基础较好。我市具有国家级蔬菜育种龙头企业从事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门负责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具有健全的蔬菜产业服务体系和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镇街区培育了一批懂技术的种菜能手和种植大户,探索推广应用了一批蔬菜生产先进实用技术,为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形成了技术支撑。
(二)产业现状
1.规模效益稳定提升。蔬菜产业作为青州市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瓜菜种植面积60.8万亩,总产量250.9万吨,总产值60亿元,瓜菜总产量和总产值较去年均有稳步提升。其中,设施瓜菜种植面积51.5万亩,产量214.1万吨,产值51.6亿元;露天蔬菜种植面积9.3万亩,产量36.8万吨,产值8.4亿元。全市有各类瓜菜大棚18.5万个,占地33.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大棚3万个、占地9.4万亩,大中拱棚12.2万个、占地21万亩,小拱棚3.3万个、占地3万亩,蔬菜种植以日光温室和各类拱棚为主,瓜类种植以大中拱棚为主。
2.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大力推进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种植品种有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西葫芦、白菜、油菜、甘蓝、芸豆等30余种,蔬菜种类极大丰富,常规品种、新优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上市,品种结构渐趋合理,市场供应日益多元,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越冬保温栽培、早春设施种植、初夏大田栽植、秋后速生栽培等多种植模式同步推进,栽培方式趋于合理。
3.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在高柳镇集中形成茄子、番茄、黄瓜等日光温室、拱棚设施蔬菜集中生产区,在谭坊镇形成西瓜、尖椒、茄子等拱棚瓜菜集中种植区,在东夏镇形成大姜、白菜等小拱棚蔬菜集中种植区。全市培育建成一批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蔬菜产业标准化育苗、基地化生产的产业趋势。
4.先进技术加快推广。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大量引进试验和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技术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已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及市农技推广中心、镇街区农办为主体的蔬菜科技服务体系,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组织广泛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形成了统一育苗、订单供苗的优质种苗供应模式。日光温室、联栋温室、智能温室和钢架大棚标准化建造、集约化高效育苗、轻简无土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集成推广和广泛应用,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二、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蔬菜产业在农产品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作用突出。围绕我市农业今后的调整方向和发展定位,突出蔬菜产业的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重点发展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健全产业链条。下一步工作应突出优势区域,科学合理布局,着力育龙头、扩基地、延链条、强科技、创品牌、增效益,加快构建生产高效、供应充足、质量可靠、产销衔接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实现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促农增收。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蔬菜产业基地布局基本形成,产业体系持续优化,生产体系健全完备,经营体系不断升级,蔬菜产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总产量260万吨,总产值65亿元。设施蔬菜种植52万亩,产量220万吨,产值5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蔬菜产业收入达到3万元,优势产区达到4.5万元。
(三)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订单蔬菜,依靠市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效益和调节品种结构布局。
2.坚持科技引领。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高设施装备水平、自动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
3.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
4.坚持品质至上。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坚持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以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5.坚持政策引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集成,集合各种要素,完善激励措施,增加产业投入,支持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布局
突出打造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规模化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抓好“两品一标”品牌认证。加强预制菜原料基地管理,延伸产业链条。到2025年我市蔬菜形成优势品种集中联片、产业链条较为完善的品牌瓜菜产区。
具体规划是:北部形成以高柳为中心的6万亩茄子、番茄、黄瓜集中生产区,以何官为中心的8万亩尖椒、胡萝卜、黄瓜、番茄等多品种综合生产区,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提升预制菜生产基地标准;东部以谭坊为中心形成11万亩西瓜标准化生产区,实施“区块链+蔬菜”综合试点项目,探索实现蔬菜信息溯源“一码共享”,形成“区块链+农产品”生态体系;在东夏镇推广小拱棚种植模式,打造万亩大姜、白菜生产区;在弥河滩涂形成以大关营、东南营为种植中心的0.3万亩青州银瓜生产区;在西南山区形成绿色有机旱菜生产示范区。瓜菜主导品种达到100个以上,从国内外新引进优良品种达30个以上,产值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四、重点工作
(一)提升蔬菜设施标准
推广设施高标准轻简化建造模式,集成配套生产技术,重点发展高标准钢骨架多层覆盖塑料大棚,提升春提早和秋延后生产能力,提高淡季蔬菜生产供应能力。新建日光温室基地要集中连片,配套自动卷帘机、保温被、智能温控设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装备。采用装配式温室骨架改建或改造老旧日光温室,达到新型高效日光温室建造标准。对以水泥骨架、竹木结构为主、空间矮小、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的塑料大棚,逐步更换为全钢架结构,推广使用多层覆盖技术,提升老旧大棚生产能力。
专栏1 提升蔬菜设施标准 |
1.打造千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智慧化农业生产和管理。 2.改造老旧日光温室,达到新型高效日光温室标准;改造水泥骨架、竹木结构和空间矮小的塑料大棚,提升生产能力。 |
(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积极鼓励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做好农膜、农药包装袋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对特色瓜菜品种开展种质资源保护、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联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专栏2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
1.在设施蔬菜产区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增效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20万亩。 2.在全市设农膜回收点34个,2家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 3.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重点扶持种子研发企业,在西葫芦、萝卜、洋葱、番茄、西瓜、大白菜等品种方面培育一批优质新品种。 4.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对特色瓜菜品种开展种质资源保护、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 |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等多元化经营主体共同发展蔬菜产业。支持经营主体配套建设蔬菜预冷和贮藏设施,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能力,开展蔬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运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蔬菜产业附加值。
专栏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
全市范围内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对蔬菜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户相关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专业强的新型农业带头人。 |
(四)提升品牌影响力
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蔬菜生产从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延伸,推介蔬菜产品参加农产品展会,提升“青州品牌”影响力。举办瓜菜新品种展示会,推进“两品一标”品牌认证。打造蔬菜数字销售平台,开拓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新业态。
专栏4 提升品牌影响力 |
1.开展“两品一标”品牌创建,新认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18个以上。 2.打造蔬菜数字销售平台,加大与京东、美团等头部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助力农产品上行,拓宽农产品线上销路。 |
(五)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
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引导和规范经营主体生产行为,实现科学安全用药。加大蔬菜生产基地抽检力度,构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专栏5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 |
1.在设施蔬菜产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40万亩次,农药减量控害实现化学农药降低2%。 2.加大蔬菜生产基地抽检力度,构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证蔬菜(瓜类)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6%以上。 |
五、年度发展重点
2023年:培育高标准基地建设,扩大农业种植示范基地0.5万亩,新增标准化瓜菜种植面积1万亩;加强对蔬菜园区技术改造提升工作,重点示范推广轻简化无土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安全综合防控、高效生物农药应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远程调控智能管理等现代科技技术5万亩,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生产水平;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建设智慧化农业园区1处,示范带动种植面积0.3万亩;健全完善优质蔬菜育苗订单供应机制,实现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达到500万株,全市年繁育各类蔬菜种苗1.5亿株以上,种苗统供率提高到40%,示范基地达到80%以上;培育预制菜原料基地1家。
2024年:培育高标准基地建设,扩大农业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新增标准化瓜菜种植面积2万亩;加强对蔬菜园区技术改造提升工作,重点示范推广轻简化无土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安全综合防控、高效生物农药应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智能补光设备、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远程调控智能管理等现代科技技术7万亩,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生产水平;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示范带动种植面积0.5万亩;健全完善优质蔬菜育苗订单供应机制,实现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达到600万株,全市年繁育各类蔬菜种苗2亿株以上,种苗统供率提高到45%,示范基地达到85%以上;蔬菜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型初具规模,培育预制菜原料基地2家。
2025年:培育高标准基地建设,扩大农业种植示范基地2万亩,新增标准化瓜菜种植面积3万亩;加强对蔬菜园区技术改造提升工作,重点示范推广轻简化无土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安全综合防控、高效生物农药应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智能二氧化碳施肥设备、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远程调控智能管理等现代科技技术10万亩,提升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生产水平;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示范带动种植面积1万亩;健全完善优质蔬菜育苗订单供应机制,实现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达到750万株,全市年繁育各类蔬菜种苗2.5亿株以上,种苗统供率提高到50%以上,示范基地达到90%以上;蔬菜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型初具规模,培育预制菜原料基地3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青州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全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整体引领和指导,相关镇街要结合各自实际,明确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责任到人,共同促进我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二)保障技术指导
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镇街农技人员为成员的青州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蔬菜生产中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强科技示范,定点指导帮扶,强化示范引导,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加快蔬菜产业建设步伐。
(三)加大政策扶持
落实国家和省级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加大项目支持。建立财政资金主导、金融信贷支撑、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产业专项和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产业发展。
(四)加强风险保障
落实蔬菜政策性保险,将设施生产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意识和积极性,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加大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保障质量安全。
(五)加强督导检查
结合我市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工作领导小组随时进行督促检查,深挖工作推进重点难点,围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育,做大做强青州蔬菜产业,高标准、高质量的推进我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