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城市更新作为城市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高起点规划,系统推进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明确“16673”城市更新总体思路,走出一条具有青州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推动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去年,我市成功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
系统规划梯次推进,实现旧城“蝶变”换新颜。坚持高位推进,建立城市更新会议制度,编制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划分7大片区41个更新单元有序推进。坚持事前体检,制定《城市体检实施方案》,开展自体检和专项体检,梳理出可更新用地约23.78平方公里,建立更新对象项目库。坚持试点先行,“拆、改、留、建”并举,优先推进重点更新片区率先改造,北海路单元实施孟七安置区、车站小学、老旧小区整治等项目12个;丰收路单元整合旧社区拆迁搬迁、产业园区建设等20多个项目,居民生产生活场景叠加提升;衡王府桥单元重点改造占地61.5亩的老烟厂,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强化公共设施供给,构筑高品质生活圈。突出提升城市韧性,通过BOT模式将全市剩余市政道路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东南部污水处理厂建设整合包装、一体推进,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打造旭馨园等海绵小区37个,海绵城市建成区汇水面积达24.67平方公里,城市韧性进一步提升;完成176公里燃气管线建设改造,畅通城市输送线,居民居住更“安心”。突出供热体系升级,引入社会资本8.2亿元,铺设管线27公里,完成工业余热引入集中供热工程,建成2处新能源供热中心,新增新能源供热能力300余万平方米,全市形成多能互补的供热体系,群众居家更“温暖”。突出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宜居环境提升行动,新建10处“口袋公园”,新增公园绿地1.8万平方米,海岱路雨污分流工程等13个市政项目稳步推进,新增免费停车泊位3000余个,群众生活更便捷;聚力构筑康养融合健康城市,重点打造长庚养生文化园、仰天山养生养老基地、云驼风景区森林公园等10余个文旅康养项目,市民生活更“宜居”。
做好文化保护传承,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坚持保护优先,实施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松林书院、范公亭建筑群等35项文物维修保护,真教寺、衡王府石坊等17处文物建筑抢救性修缮,完成偶园、北关、东关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完成116条古街巷、36处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保护修复。坚持传承为本,精心打造以青州博物馆为核心,以贝齐钱币文化博物馆等5家非国有博物馆,欧阳修、李成等名人纪念馆为环绕的“文化客厅”;设立海岱非遗文旅空间和鲁班工坊,推动非遗多元化传承发展;扎实开展非遗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坚持合理开发,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青州历史文化名城入选住建部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