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街道推进森林火灾建制预防扑救“三大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水平
王府街道共有林地面积5.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9%,林木多为易燃的松柏,加之地形多样,护林防火工作呈点多、面广、量大特点。为守护好辖区宝贵森林资源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王府街道坚持“科学分区、分类施策”的治理原则,全力推进森林火灾建制、预防、扑救“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灭火水平。
立足于“早”
建立健全防火制度体系
确立森林火灾应急机制。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制订《王府街道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将森林火灾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扑救力量的调遣指挥、交通粮食卫生等后勤保障、火灾查处和善后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制度化,确保发生森林火灾时,各方力量能及时有效做出反应,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辖区森林地形及树种分布现状,实行火险分级应急机制,将玲珑山、牛角岭等5处林区划为一级火险区,温圈、石皋等13处林区划为二级火险区,其它林区划为三级火险区,并根据火险等级高低进一步细化应急措施,确保应急力量统筹科学、有效、合理。
建立护林防火责任制。条块结合促进上下联动,街道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实行“领导干部包片、管区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网格”的三级包靠机制和领导带班应急值守机制,保证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切实把防火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全方位细化分解护林防火责任,将辖区分成30个护林防火片区,每个片区配备1名护林防火员,同时建立起以84个山区行政村和7个文旅项目为网格的责任划分体系,条块结合、层层压实,确保辖区防火责任落实不留空白。
完善防火责任考核机制。街道森林防火指挥部每年与84个行政村签订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进行量化,并纳入村级发展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和社区办公经费直接挂钩,年底兑现。
立足于“防”
构建完善林火预防体系
构建立体化预警监测体系。以先前划分的防火网格为基础,在赵河南山、八角山等11个制高点设立“烽火式”瞭望哨,每个点配备1名防火瞭望员,在王魏南、刘井、杨山设置3处高空瞭望电子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地面配合专业防火队员、村级防火员轮班巡视及卡点值守,构建起“山顶瞭望哨+山腰机动队+山口值守点”的立体化护林防火监测体系,实现辖区森林防火“山与山守望相助、哨与点密切配合”的无缝对接。
完善信息化应急通信体系。联合中国移动通信,为辖区森林防火量身打造数字化森林防火巡检系统——集群对讲调度系统,配备集群对讲设备40套,实时统一指挥信息大屏1台。防火队员可通过该系统将巡检过程中发现的各种火灾隐患及时向指挥中心反馈,火灾隐患点准确经纬度实时显示在指挥部大屏幕,真正实现对森林防火的规范化、精准化、信息化管理。截至目前,通过该系统有效处理山火隐患10起,阻止秸秆焚烧15起。
打造标准化防火工程体系。采取“引水上山”和“蓄水下山”方式提高用水防灭火能力,修建山顶蓄水池1处、山底蓄水池30余处。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自然屏障,铲除山脊、道路两侧灌丛杂草,开辟宽2丈的防火带,一旦发生火灾,能将火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阻其蔓延。截至目前,共清理杂草面积232亩,开辟夏庄至王坟边界林区防火线10余公里。
立足于“快”
锻造高效林火扑救体系
狠抓队伍建设。按照“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森林消防队伍,全力打造由专业森防队、公安消防队、基干民兵扑火应急分队、村级联防扑火组织4支队伍组成的林火扑救体系。街道现有专业森防队1支,共25人;村级防火队伍84支,每支15人,共1260余人;公安消防队1支,共10人,基干民兵扑火应急分队1支,共30人。
重视装备保障。为有效为防火队员驻山入林、携装巡查、快速处置突发事件提供装备保障,街道高度重视灭火装备力量建设,现配备消防运兵车2辆、专业消防车1辆、消防皮卡1辆,无人机1架,消防摩托车5辆,风力灭火机44台,三号工具200余把,灭火弹200余只。
突出能力建设。为全面加强森林防火队伍素质建设,提高专业扑火队伍紧急处置、快速反应的综合作战能力,街道以“学理论、练技能、提能力、强素质”为目标,组织防火队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实战演练等。防火队每周开展1次集体学习,通过观看视频、座谈等形式充实业务知识和灭火经验;每年聘请防火器械技术员讲解各类装备技术性能和操作保养知识;每季度组织1次大型防火拉练,每周组织1次体能训练、技术比武。通过不断学、时常练,全面提升街道森林消防队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确保火灾发生时拉得出、打得赢。